孩子回答问题总是忘了,问孩子问题总是回答说不知道
一、为什么孩子老喜欢讲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活中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一个孩子的个性与生活习惯大都是由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而且会跟着其一生。因此,对于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就要从小时候抓起。很多的时候,当我们问一个小孩子的问题时,他们总是说“不知道”,而且有时候他明知道的情况下也还是要说“不知道”。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总说“不知道”呢?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孩子不爱动脑筋。究其原因,主要与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切都替孩子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就会从小形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什么事都不需要自己操心和动手,思维上也会逐渐懒惰起来,遇事懒得动脑筋,即便是一些稍微动脑筋就明白的简单问题,孩子都会因为畏难心理,懒于思考而以简单的“不知道”忽悠了事。
二、老师和家长的问题可能不适当。有些父母或者教师不适当地要求孩子回答一些他们不感兴趣或者不擅长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孩子缺乏心理需求,而且问题可能也超出了孩子的知识范围和认识程度,孩子自然只能以“不知道”作答,倘若大人因此而训斥孩子“你怎么这样笨"之类的语言,孩子则备受压抑,以后即便是自己知道的也会回答“不知道”。
三、孩子的交际能力较差。孩子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引起思维的惰性,这些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内向,或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同龄孩子交往的环境,社会适应能力差,这样的孩子,对他人的提问往往不善于表达,而采用简单的方式,即回答“不知道”。
四、孩子的语言能力不足。有些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在语言方面存在某些困难,比如口吃、发音不准等,由于担心他人嘲笑,故而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说话,只以简单的“不知道”作答。
总之,作为家长如果遇到孩子总说“不知道”,一定要找到其本质原因,然后引导孩子,扩展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的“不知道”变为“知道”。
二、如果孩子总是说不知道,父母该如何去重视和化解这个问题?
前两天有位家长朋友给我留言说,自己3岁的儿子老是说“我不会”,带他看书认识颜色他说“我不会”,带他玩拼图他也说“我不会”,总之就是什么都不敢尝试,弄得一家人焦头烂额。
孩子为什么总说“我不会”?
“我不会”因为妈妈会帮我
看到孩子费劲地撕零食包装,妈妈一把拿过来,麻利地打开给孩子;看到宝贝吃饭慢,家长立马开启了“喂饭”模式…
家长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锻炼能力的机会,是导致孩子感统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我就不再过多展开了,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学会“解放自己”,这样孩子才能勇敢成长。
“我不会”因为太困难
有些时候孩子说“我不会”,是这件事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比如开头我们说的3岁孩子排斥学习颜色,可能是因为他自身在识记颜色方面存在困难。
一般来说,孩子从2岁半开始能区分红色、黄色、蓝色等,3岁左右能说出颜色名称,5岁左右可以正确识别常见颜色。
当孩子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难题时,就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于是就直接表达为“我不会”了。
“我不会”因为我不行
如果6、7岁的孩子经常说“我不会”,那可能是他的自我效能感不足。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6、7岁的孩子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他对自己的评价,多数来自于父母、老师或其他人对他的评价,孩子还不具备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因此如果孩子在解决问题时,有多次失败经验,而父母给予的多是负面反馈,就会让孩子积累一些挫败情绪。
他们会把这些失败、受挫经历当成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感觉无能为力,这种自我否定是长期性的,觉得自己就是不会。
孩子说“不会”,这样帮忙最有效
设置较低的目标,逐渐增加难度
幼儿时期的孩子最擅长“趋利避害”,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面对困难第一时间选择逃避、抗拒,因为逃避是当下最容易的选择。
当任务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时,我们不妨设置不同等级的目标,逐渐增加难度,提升孩子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美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孩子交了白卷,什么都没画出来,老师问他时,孩子说“我不会”。
但是这个老师没有批评指责,而是告诉这个孩子:如果你不能画整一幅画,要不试试在画中画一个点?
孩子听了老师的话后,在纸上画了点,最后老师还让他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相对简单的尝试,会让孩子在逐层递进的过程中意识到挫折或许也没那么难,每当孩子完成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家长也要及时地给予他们鼓励,慢慢克服孩子的畏难情绪。
提供家长的思考过程,引导孩子
有时面对孩子的“我不会”,家长常常会直接给孩子结果,但这样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不要代替孩子思考,而是教孩子思考。
怎么做呢?很简单。下次遇到孩子求助的时候,用简单的句式,把我们的思考过程,大声说出来,讲给孩子听。
比如跟孩子玩机器猫的拼图,家长可以拿起手里的拼图,然后把自己的步骤说给孩子听:
第一步,先来看看手上这块拼图应该是什么?(比如是鼻子。)
第二步,想一想这块拼图应该放在哪里呢?(孩子可能不知道应该放在哪里,家长要接着引导。)
第三步,那我们一起找找,有什么东西能帮我们找到鼻子的位置呢?
第四步,我们把鼻子放到拼图上,怎么好像拼不上呢?(孩子可能会发现两边的凹槽对不上。)
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让孩子通过模仿家长思考的过程,逐渐意识遇到问题该如何思考。
当然,最后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做总结。你可以问问孩子“我们拼图的第一步是什么呀?”引导孩子反思自己是如何完成拼图的,然后鼓励他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整个过程,就是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要注意,不管孩子表述了什么,都不要去评判对错,孩子的能力有限,学习如何思考需要漫长的过程。
给予具体的表扬,让孩子体验成功
我们都知道要表扬孩子,但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具体的表扬,比如:
“你认真观察找出了5处不同,宝宝真是一个细心的人啊”,“你帮妈妈浇了花,知道心疼妈妈,你真棒!”等等。
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孩子的行为表现、解决问题的过程等多方面去鼓励孩子。
当然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的爱心、耐心和高质量的陪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要因为家长的忙碌和焦虑,影响了孩子的未来。
三、九岁小男孩问他问题总回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有几种情况供参考
一、他对你没有兴趣,不愿意和你纠缠。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就算你问他最简直的问题,他也说不知道,而且回答时往往漫不经心,要理不理。或者一边漫不经心的回答你,一边干他原来干的事情,不为你的问题停止手中的事情,回答时也不看你,面无表情。
二、他性格比较怯懦,从来不张扬。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他回答你的时候,至少会对你有起码的尊重,不是不假思索的回答,而是稍微犹豫一下,想想之后回答——他怕答错。
三、你比他高明很多,你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他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但这种情况可能性不大
四、我儿子十三岁了,问他问题他总是回答不知道或者随便。我该怎么
跟您儿子做心理沟通,他说随便就意思是不想理你,请先让他愿意跟您做沟通,比如悄悄观察他的行为习惯,对了,不许看日记,(或者您确保他不知道您在看他日记,这个方法不算太好,不过有用)。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告诉他您的感受
版权说明: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小苹果百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pg18.com/baike/132395.html